周来:持艺术之灯,熠熠生辉,照亮“星星”儿群体与教育前行之路,肩负双重使命,温暖人间。
发布时间:2025-07-16 11:24:47
在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广阔天地里,周来的身份如同光谱般多元而难以界定。她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,更是身体力行的公益践行者、自闭症孩子的母亲,以及无数特殊家庭心中那盏不灭的“明灯”。十数年来,她以艺术的画笔为桥梁,在教育与社会公益的双重领域中砥砺前行,无论风雨交加,她都未曾停歇脚步。
**星妈与教师:双重身份下的苦难与荣光**
2011年,周来的生活因一张诊断书而被彻底改写——她的儿子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。作为母亲,她历经无数个无眠之夜,往返于康复机构和医院之间,几近绝望。提及儿子,她的话语虽平静,却难掩眼中的哀伤:“儿子的状况始终未能显著改善,我算不上一位‘成功’的星妈。”
然而,命运之痛也是心灵之光的源泉。作为一名艺术教师,她将满腔的爱与痛转化为对特殊群体的同理心。在2011年,她发起“蓝灯志愿团”,利用周末时间开设艺术课堂,为自闭症儿童打开艺术疗愈的大门。一颗颗拼凑而成的小石子“4月2日”,一幅幅星宝的画作,一场场风雨无阻的公益活动,这些碎片渐渐汇聚成一道温暖的光芒,照亮了更多“星星的孩子”。
**公益之路:从“蓝灯行动”到“社会实践金课”**
最初的“蓝灯”只是周来和学生们的志愿小组。然而,在十余年的时间里,它已经成长为一个辐射2300余户家庭、荣获国家级金奖的公益品牌,周来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。
“单纯的公益活动无法拯救孩子,但教育可以影响更多的心灵。”2020年,她将蓝灯实践融入高校教学体系,创建了《专业社会实践》课程。在这门课上,学生们不仅是志愿者,更是“社会设计师”。他们深入康复机构,优化空间布局;策划社区融合活动;甚至利用AIGC技术开发个性化美育方案。
这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,但周来用最生动的教案赋予它生命:一组学生为自闭症儿童设计“智能服装”,安装定位APP和遇水充气功能,通过服装颜色变化帮助孩子表达情感;另一组团队开发了“星语APP”,用AI引导孩子与外界互动……她常对学生说:“公益不是施舍,而是平等对话与共创。”
面对2020年疫情带来的冲击,周来创办的康复机构倒闭。但她选择将蓝灯课堂搬到“云端”,每周在“腾讯会议”中陪伴孩子们画画、唱歌。她发起“阳光战疫”项目,为30个特殊家庭配送物资,甚至自掏腰包资助贫困患儿。面对他人的遗憾之问,她坚定地回答:“机构倒了,但蓝灯还在,这就足够了。”
**困境与突围:在公益与教学间寻找答案**
荣誉等身的背后,周来始终与“无力感”为伴。儿子的病情、公益的瓶颈、教学的挑战,如同三座沉重的山峰压在她的肩头。但她选择将困境转化为创新的动力。
她带领学生调研自闭症家庭需求,构建“自闭症知识信息库”;与教育公司合作开发自闭症儿童美育APP;甚至将蓝灯案例带上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的赛场,推动公益与创新创业的结合。在2023年的“黄鹤楼文创市集”上,星宝们绘制的非遗主题丝巾备受追捧,那一刻,她看到了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可能性。
如今的蓝灯,既是志愿团,是课程,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。周来与多所高校共建“融合教育联盟”,在实验小学开设“美育进社区”课程,甚至培训AI技术赋能的志愿者,用数字化手段扩大公益的影响。
**师者匠心:在裂缝中播种希望**
在同事眼中,周来拥有“温柔的韧性”。她在课堂上展示星宝的画作,告诉学生“不完美的笔触同样充满生命”;她在康复机构的墙角细心包裹防撞条。“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设计技巧,更是如何用专业温暖人间。”一位毕业生写道。
在蓝灯志愿者心中,她既是严格的导师,也是慈爱的母亲。每次活动前,她总是反复叮嘱:“不要用怜悯的眼神看孩子,要看到他们的光芒。”面对想要退出的学生,她轻声细语:“公益不是拯救,而是互相成就。你给予耐心,他们回报你纯粹。”
**结语:灯未熄,路未尽**
周来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幅画:漆黑的夜空中,一盏蓝灯静静闪烁,周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星星。这是一名自闭症孩子送给她的礼物。
“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榜样,只是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母亲,恰好举起了灯。”她说。这盏灯,照亮了星宝的画纸,照亮了学生的设计图,也照亮了无数特殊家庭的前行之路。周来的故事仍在继续——她计划筹建自闭症艺术资源库,开发线上美育平台,推动高校公益课程的标准化……
“教育是播种,公益是耕耘,而收获,或许需要一生的时间。”周来凝视窗外,阳光正透过艺术学院的长廊洒在地上,仿佛一条璀璨的星河。
**个人简介:**周来,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,蓝灯志愿团创始人。深耕特殊儿童艺术疗愈领域13年,主持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,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。首创“公益+专业实践”教学模式,带领学生完成无障碍设计、AI美育开发等项目,推动高校公益教育创新。
武汉纺织大学继续教育学院